<i id="jdnpp"></i>
<noframes id="jdnpp">

<address id="jdnpp"><form id="jdnpp"></form></address>
<em id="jdnpp"><form id="jdnpp"></form></em>
<form id="jdnpp"><th id="jdnpp"><th id="jdnpp"></th></th></form>

<address id="jdnpp"><address id="jdnpp"><nobr id="jdnpp"></nobr></address></address>

    咨詢電話:400-6300-966
    資訊中心
    搜索

    2024教育專業碩士中國教育史復習:社會本位論(國家本位論)

    來源:中公考研網校 更新時間:2023年08月17日 10:23:06

     教育專業碩士是專碩考試中的熱門專業,近幾年考教育專業碩士的人越來越多,為了幫助大家能更好的進行備考,中公考研網校為大家整理了“2024教育專業碩士中國教育史復習:社會本位論(國家本位論)”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。

    社會本位論(國家本位論)

      代表人物:法國的涂爾干、德國的凱興斯泰納

      基本觀點:人的本性是社會性;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個人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, 具有起碼的政治品格、生產能力和社會生活素質,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;重視社會的價值及其需要,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“材料”和“要素”,它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; 個人的使命和價值在于為國家或社會獻身,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,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,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。

      基本評價:

     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,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,滿足社會的需要,具有一定的合理性;將對教育目的的考查角度從宗教神學轉移到國家和社會事業上來,這種視角的轉換在近代有助于教育與教會的分離,在當代有助于動員國家和社會資源來發展教育事業。

      但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,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,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。這極易導致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,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,忽視個體的特殊性,否認個體在社會和國家生活中的積極能動作用,造成對人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, 違背了教育的人道主義原則。

    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
    【責任編輯:mhf80817 】

    共1頁 當前第1頁
    考研暑期圓夢禮包
    歷年試題
    考試大綱
    備考計劃
    0元好課
    思維導圖
    核心考點
    手機號快捷登錄1
    賬號密碼登錄
    本周熱門直播

    更多直播